《孟子》一书的思想是什么?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周朝]时间:2017-01-23《孟子》一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概而言之,以天赋的性善论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和以仁政学说为特征的政治思想,是《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孟子》一书还阐发了孟子深刻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其卓越的美学修养。所有这一切不仅构筑起《孟子》一书博大精深的内在思想体系,而且赋予了它完美的外在形式,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华文化典籍中崇高的地位,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当然瑕不掩玉,在《孟子》一书中也包含着一些迎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思想观念和唯心主义的思想意识。这都需要我们在研读这部书时,用正确的观点进行认真地分析,以达到取其精华舍其糟粕的目的。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各国都已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已成为定局。在这个过程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法家的主张在思想、政治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然而,在当时的地主阶级内部,除了新兴地主,即军功地主和工商地主外,还有从旧贵族转化来的地主,这是当时地主阶级中保守的一翼,这些旧贵族出身地主对当时各国诸侯所推行的那种从经济、政治上取消旧的贵族特权的改革政策极为不满,而要求继续保存其原有的特权地位。孟子的主张正是代表了地主阶级中这一部分人的要求。
孟子是性善论者。人性本善是他全部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爰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政在得民是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而得民心又是得民的关键。这样,孟子便把对人的教化放到了首位。
孟子的性善论,从哲学上说,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孟子把根植于经济关系之上的,反映一定阶级内容的道德准则,归结为人生而就有的不可更改的普遍原则、
孟子以为,人都有一种良知、良能。所谓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就是说,良知、良能都是先天而来的东西,它们就是人人天生都具有的善性。
孟子认为凡人都有着共伺的本质。他说: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并举例说明: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同然乎?孟子认为在人们心中也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构成了人的四种善端,也就是四种道德品质。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把这四种善端比做人的四肢,认为它是人所不可或缺的东西,缺此即非人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样,孟子便把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规定为一种内在的、先验的永恒的人的本性了。
孟子以儿童天生的爱亲、敬长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由此可见,孟子反复强调的根于心的四端主要是仁、义之端。而他所谓的仁义,其实际内容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忠孝之道。他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这样,孟子也就把地主阶级所要维持的亲亲、尊尊道德原则抽象化了。
孟子虽然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但由于利欲的驱使,人也会发生种种恶行。他把义欲与仁义看成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统治者与被统者的根本标志。他说:欲知舜与蹦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当梁惠王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时,他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可是,人们为什么竟会去仁义而怀利呢?孟子认为那是由于人们思想的堕落,也即所谓陷溺其心。他说:富岁,弟子多赖;凶岁,弟子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而要去掉人们追求利欲的恶行,维持其本原的善行,就必须进行尽其心,养其性的修养。所以孟子提出寡欲、尚志、立命等等修养的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达到存心、不动心,以至把陷溺的心找回来。所以他把教育的目的地也说成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到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种观点决定了孟子在政治上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自行,因而特别重视正人心、得民心,把教化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的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假借的依据。他终其大半生率领徒众游说诸侯,就是宣扬仁政,俾使其得以推行。
不易一字 高山景行 不赞一词 蚁封穴雨 啧有烦言 白草黄云 桃红柳绿 宝山空回 灌夫骂座 鸥鸟忘机 悲喜交集 飘风苦雨 燕雀处堂 疲于奔命 盗憎主人 三令五申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黄绢幼妇 安身之地 一薰一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