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参没参加过“陈桥兵变”?是不是策划者与发动者?
[宋朝]时间:2016-09-24在宋史中,应该说,宋太宗赵光义以及其后代宋高宗赵构是两个最让人读不懂的历史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笼罩在他俩的头上,有许多历史的谜团。关于宋高宗赵构,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专门述说,这里,还是先来说说宋太宗赵光义的那些事儿。
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像历史上许多封建帝王死后都封有庙号一样,赵光义的庙号便是太宗。
我们说,在宋太宗的头上,笼罩着许多历史谜团,而第一个谜团,就是赵光义究竟有没有参加过陈桥兵变?究竟是不是这次兵变的功臣?这里,不妨称之为太宗的功勋问题。
诚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宋朝的革命最早是从陈桥兵变开始的,虽然和唐朝晋阳起兵一样,赵匡胤也是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宋朝的政权相对于唐朝的政权来的显然要容易得多,比两汉以及明朝的政权的取得更是不知要容易多少倍!与这些王朝开国前的血流成河的惨烈征战相比,那宋朝的陈桥兵变简直就像是在演戏。
也正是由于政权的取得易如反掌,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北宋其实没有为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
但即便是这样,在太宗朝以后的一些正史中,还是把赵光义描绘成陈桥兵变的功臣,说他在整个兵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倒好像倘若没有赵光义的强力主张与推动,黄袍加身这一幕就不会上演似的。
然而,对于开国时赵光义的功勋问题,史学界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与结论。
就像辩论的双方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一样,在正方即代表正史观点的一方看来,赵光义不仅参加了陈桥驿兵变,而且,还是陈桥兵变集团的核心人物,是这次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如在反映宋代的不少史书中,都对他在整个兵变中的言行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说是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大年初二,身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诏率军出征,时为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也在军中。在行军途中,赵光义与赵普等人一直明里暗里做着策反鼓动工作,为兵变的成功大造舆论,在部队来到距离开封40多里的陈桥驿后的第二天早晨,又与众将士一起闯进赵匡胤的营帐,不容他哥赵匡胤分说,硬是将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肩上。
不仅如此,还有的史书如生活在宋真宗与宋仁宗时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著的重要文献《隆平集卷一·太宗皇帝》一文竟然还说,陈桥兵变时,市不易肆,也即士兵入城,秋毫无犯,也完全是赵光义的功劳。说是赵匡胤既被黄袍加身后,回师向开封进发,在进城之前,赵光义拦住赵匡胤的马头,叩马而谏:这次回师开封,将士们如果自恃功高,大肆抢劫,使得老百姓肝脑涂地,那就绝不符合应天顺人的精神!最好是要诸军将领立下严守军纪的誓言,然后前进。硬是给他哥上了一堂极为生动极为重要的政治课。
不易一字 高山景行 不赞一词 蚁封穴雨 啧有烦言 白草黄云 桃红柳绿 宝山空回 灌夫骂座 鸥鸟忘机 悲喜交集 飘风苦雨 燕雀处堂 疲于奔命 盗憎主人 三令五申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黄绢幼妇 安身之地 一薰一莸